见四川
成都宽窄巷子: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结合的典范
(资料图片)
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
逛古街,品小吃,看川剧……7月28日,趁着暑假,重庆游客文女士带着孩子来到成都市宽窄巷子景区游玩,“虽然来过很多次,但总感觉耍不够。”
和她一样“耍不够”的,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。作为成都文旅界“顶流”代表,宽窄巷子长期“霸占”成都必游地榜单前列,在川渝两地乃至全国的古镇(传统风貌区、历史文化街区)“圈子”中具有颇高知名度。
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,一方面有赖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印记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,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近年来提档升级打造品牌文化,促进川渝互动、产业融合的探索。
宽窄巷子究竟有何魅力?近日,记者实地找寻。
宽窄巷子。成都文旅宽窄巷子公司供图
以历史文化为基,打造老成都生活样态的活化区
乘坐成都地铁4号线,从“宽窄巷子”站B口出来,身旁就是景区入口。只见排着长队的游客队伍在安保人员的引导下,有序进入街巷。道路两旁门市摊位依次排开,小吃、首饰、服装、纪念品等特色商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。
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核心地段,由宽巷子、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街及其间的45个四合院落群组成,是成都两千多年的少城文化和三百年满城文化的最后遗存,其建筑特色被誉为“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”,是成都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。
据成都文旅宽窄巷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早期的宽窄巷子建筑年代久远、危房多、环境差、安全隐患突出。近年来,景区按照“原状维修和落架重修,修旧如旧”的原则和“一院一景、一院一品”的理念,将北方胡同文化与川西四合院文化有机结合,打造老成都生活样态的活化区。
宽窄巷子。成都文旅宽窄巷子公司供图
2018年,宽窄巷子步行街被商务部纳入全国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。“两年内,我们在街区环境优化、商业品质提升、智慧街区建设、文化品牌塑造上加大了投入力度,街区整体品质进一步提升,体验度进一步增强。”上述负责人说,通过周边硬件与软件同步改造提升,尽可能使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处。
如今,在宽巷子和窄巷子,保留了成都原汁原味的院落文化,以简洁朴素的街面设计突出道路两旁院落的精致,以植物结合建筑的形式营造出安静的氛围。而井巷子则是宽窄巷子最开放、最多元、最动感的消费空间。同时,宽窄云智慧游平台,推动街区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和5G消费应用新场景,让“快”技术融入“慢”生活。
深化业态转型升级,“宽洪大量”已成为巴蜀文旅“流量担当”
7月16日,以成都市井文化为灵感的大熊猫文创店——“MAOin宽窄”在宽窄巷子开始试营业。“在这里,你可以寻找到一切独属成都的调性:传统与未来的无缝衔接。”成都文旅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,文创店的门外、屋内、甚至是穹顶,都有姿态各异的熊猫设计,还有服饰、家居、文创等多元化商品,实现巴蜀味儿与萌经济结合。以文创店主打的服饰为例,其在面料、设计等方面融入了浓浓的四川味小创意。
如何实现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与现代商业的成功结合?宽窄巷子一直在探索,一方面推出匠造所“劈叉熊猫”等装置塑颜值,另一方面引入《Show·看成都》上新如意咖啡、鲁班工坊增内涵,构建多维度院落体验,深化业态转型升级。
宽窄巷子地理位置优渥,省内外游客比率均衡,是成渝重点客源地的城市营销新地标,是城市营销、招商引资、经贸洽谈、成果展示、品牌推广等对外展示的“城市会客厅”。
宽窄巷子。成都文旅宽窄巷子公司供图
川渝正结合消费新趋势,创新开展文旅品牌联合营销。今年4月底至5月下旬,宽窄巷子和洪崖洞携手推出数字徽章送祝福活动,采用交互数字藏品引领游客沉浸式享受都市旅游,游客可凭徽章享受两家景区内部分展览的门票优惠。如今,由宽窄巷子和重庆洪崖洞组成的“宽洪大量”组合,在品牌联播、市场营销、产品互推、游客导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。
“宽洪大量”已成为巴蜀文旅的“流量担当”。今年春节期间,洪崖洞景区接待游客93.6万人次,比2019年春节增长36%;宽窄巷子接待游客105.26万人次,比2019年春节增长370%,双双创下开街以来节假日最高接待量。
新形势下,如何进一步实现“流量变现”?上述负责人表示,宽窄巷子正加快构建“历史有根、文化有脉、商业有道、品牌有魂”的特色景区,探索都市中的“农商文体旅”融合发展新路径,持续丰富景区体验内涵,提升景区消费层次,以满足消费升级新需求。
行重庆
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:呈现原汁原味的重庆“母城”记忆
重庆日报记者 白麟 申晓佳
7月15日早上,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人头涌动。山城记忆馆、大隧道遗址、较场览胜等景点,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打卡。
“十八梯的美景似乎永远都看不完。”旅行和摄影爱好者丁爽,尤其喜欢这里融合了山城气息和近现代元素的建筑风格。
十八梯传统风貌区。重庆日报供图
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十八梯的特殊,不仅在于建筑风格,也因为景观高差强烈,内部空间曲折,这是其他传统风貌区见不到的。
记者踩着老梯坎一路向上,走到尽头时,眼前豁然开朗。这里,有最原汁原味的重庆“母城”记忆。
回望过去,老城繁盛的商业居住区
“十八梯保存了山城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标记,蕴含着深厚的巴渝传统文化底蕴。”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党组书记、主任钟波介绍,作为老重庆上下半城步行交通的枢纽,十八梯如今亦是城市遗产网络中的重要节点,展现了“天生重庆”的山地城市形态与空间特色,堪称山地城市传统建筑技艺的博物馆。
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方钱江表示,十八梯是反映重庆近现代市井生活的活化石,承载着浓厚的城市集体记忆。十八梯的保护和规划,也承担着“回望过去”的重要历史使命。
2023年7月30日,渝中区十八梯,孩子们在烈日下玩水。重庆日报供图
在十八梯的街巷中探幽览胜,梯步两旁木构穿斗吊脚楼、青瓦顶,明清与欧式风格糅杂的特色构筑,竹编墙、白灰墙、条石墙与“干打垒”的混搭风格……历史、当代、未来的十八梯交织在一起,让人领略到既熟悉、亲切,又陌生、新奇的感觉。
“从收到的反馈来看,社会各界对十八梯保护和利用规划的效果整体是满意的。”十八梯运营方负责人表示,十八梯大体还原了在人们记忆中留存最深的那些景观元素,也贴近了本地市民对十八梯的那份历史情感。
十八梯原居民赵华明几乎每周都会来十八梯逛一逛,这里有他最惦念的东西——三棵高大的黄葛树。
赵华明14岁起就住在十八梯月台坝,他的母亲特别喜欢树和花。很多年前,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,他花了一整天从南山挖了三棵小黄葛树苗回来,在家门口种下。
茁壮成长、枝繁叶茂的三棵树,为邻居和行人带来荫凉,也成为老街的一道风景。
“每个曾经生活在十八梯,或者关心十八梯的人,对这里都有一份特殊的情结。”时任十八梯改造指挥部指挥长戴伶表示,为了守护这份情结,不但那些老树基本都保留了下来,连梯坎上的凹凼都跟以前一模一样。
清华大学遗产领域技术管理机构副理事长林霄认为,这种“似曾相识”的感觉,正体现了十八梯在历史文化价值、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融合上的探索。
涅槃重生,历史与现在的重新融合
2009年,渝中区政府将十八梯改造纳入计划。几乎是在同一时期,十八梯未来的传统风貌保护利用规划也同步展开。
“如果仅仅是恢复过去几十年的川东民居、吊脚楼的原样风貌,其实不难,只需要按照老照片和过去记载的样式,原材料、原样复建就可以。”林霄表示,但这样必然造成很多问题,比如过去的建筑时间一长就会漏雨,也没有安放空调的位置,现在不可能主动去呈现这种“特点”。关键在于,如何去实现历史与现在的融合,这也是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的平衡。
2023年7月30日,渝中区十八梯,游客漫游老街巷。重庆日报供图
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介绍,十八梯有7处文物保护单位,3处历史建筑,81棵大树、古树,“七街六巷”13条传统街巷以及老梯坎、老堡坎、老防空洞等资源。光是梳理、论证这些资源,就花费了大量时间。
2015年5月,重庆市政府将十八梯公布为传统风貌区。2018年9月,市政府批准《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》。
规划方案审批过程中,市规划自然资源局、渝中区政府等对方案反复比对、斟酌,多次邀请业内专家、学者召开咨询会,听取意见建议,并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,确保项目方案获得各界认可。
为保障十八梯风貌区项目品质,政府还在风貌区周边实施了市政道路、轨道交通、环境整治、景观提升等一大批配套工程,大幅提升了项目的通达性和周边环境。
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夜景。重庆日报 供图
十八梯运营管理方负责人表示,在规划引领下,十八梯以“老重庆”文化为脉络,以“真山城”建筑为基础,以“新生活”业态为引擎,着重展现了巴渝传统风貌,并挖掘活化传统文化,实现了文商旅城融合发展。